本专著可分为3部分。第一部分为引种技术与物种筛选,重点介绍从东亚、北美、欧洲等地引入的 137 种木本植物(如刺槐、沙棘、美国皂荚等),详述其种子处理、苗期培育及定植方法。研究发现,干旱区引种需优先选择根系发达、叶片角质层厚的物种,如小叶杨和白榆,其成活率较本地物种高 20%-30%。第二部分分析引种植物的生态表现,揭示不同地理来源物种的适应性差异:东亚物种(如蒙古栎)在耐寒性上表现突出,北美物种(如美国梧桐)更适应极端高温,而欧洲物种(如欧洲赤松)在土壤贫瘠条件下生长缓慢。实验数据显示,引种 10 年后,65% 物种可自然越冬,32% 需简易保护措施。第三部分探讨引种对本地生态的影响,指出合理混种模式(如乔木-灌木-草本三层结构)可提升群落稳定性,降低土壤蒸发量 25%-40%。研究还发现,引种物种28种表现出入侵潜力,需长期监测其扩散风险。
采集时间 | 2025/07/01 - 2025/07/31 |
---|---|
采集地点 | 哈萨克斯坦 |
数据量 | 12.4 MiB |
数据格式 | .PDF格式 |
数据空间分辨率(/米) | 无 |
数据时间分辨率 | 无 |
坐标系 | |
投影 | 无 |
作者(编委会):Н.С. Гасейская 出版社:土库曼斯坦科学出版社 出版地: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 出版年:1978年 页数:98页 语种:俄语
本书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(以下简称中心)馆藏文献,中心将本书电子化后存储,未经过OCR识别,数据加工过程依据国家标准《GB/T 31219.2-2014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》,完全遵照《木本植物引种技术手册》的数据信息,未改动删减。
对收集到的《干旱区开发与荒漠化防治:综合措施》进行电子化加工处理,按照国家标准《GB/T 31219.2-2014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加工规范》要求,未改动删减《木本植物引种技术手册》的数据信息,数据质量可靠。
# | 编号 | 名称 | 类型 |
1 | PT2406 | 中亚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与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| 其他 |
# | 标题 | 文件大小 |
---|---|---|
1 | (XJLASRU70010976).pdf | 12.4 MiB |
中国·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, 830011, 电话: 0991-7823121